欧美鲜有聚合新闻?看国际传媒集团如何对抗“自动抓取” | 全媒观
面对“自动抓取”技术碾压,媒体公司维权之路道阻且长。国外同仁也身处水深火热的版权纷争之中,他们是如何应对,又有何制度及技术保障?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最近,国内新闻版权之争又尘嚣日上,屡有媒体发出声明,指责某些靠“自动抓取”内容的聚合性新闻应用,未经授权,擅自发布自家的劳动成果。
这些真正的新闻生产者已经意识到,技术先行的“聚合器”将把他们的流量蚕食到底,而自身却难从内容中盈利。随着新闻版权意识的增强,媒体对新闻聚合应用“自动抓取”的生产方式愈发不满,讨伐之声也越来越多。
部分新闻聚合应用也开始思考如何以更合适的方式处理媒体版权问题,但这仍无法改变媒体为应用打工的局面。海外媒体是否也有类似遭遇?他们又如何应对“技术碾压”?
新闻聚合概念起源于1997年Netscape (网景公司)开发的RR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订阅站点信息源(RRS Feeds),更新内容按照用户的要求推送到阅读器或者RRS页面,使用户可以实现一站式地便捷阅读。
而现在的新闻聚合则多以应用服务出现,根据用户偏好,聚合应用将海量信息通过主题板块进行内容挑选、分析、归类,从而为用户推送更具个性化的新闻。
新闻聚合类应用不同于传统门户网站“移动化”的产品,它们彻底机器化:不生产新闻,只是专门抓取内容进行推送,并根据用户浏览历史深度“定制”新闻。
新闻聚合类应用Flipbpard
除了苹果News App、Flipboard等近来大火的聚合应用,还有根据特定主题进行信息整合的应用,如Techmeme 、Taegan Goddard’s Political Wire等等。有些应用不仅聚合传统新闻来源,还包括YouTube视频等多渠道内容。
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新闻聚合应用也迅速迭代,但不管采取哪种聚合形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用各大媒体的原创内容滋养自身的平台。
面对来势汹汹的流量收割机,同样深受其扰的国外媒体公司也纷纷开始行动,近年来媒体起诉这一类新闻聚合器的例子不在少数。
美联社痛诉融文新闻是“寄生虫”
面对“自动抓取”,被称为“世界最大新闻机构”的美联社也开始维权行动。
2012年,它曾在曼哈顿地方法院对“融文新闻”(Meltwater News)提起诉讼,申请禁止令。“融文新闻”允许用户查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即时新闻报道,其中就包括来自美联社所生产的内容。
美联社首席执行官汤姆克雷对“融文新闻”这种借助其他新闻机构内容而发展的“寄生”行为表示非常不满。他认为,“融文新闻”这样分享新闻的机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寄生分销服务,它们与传统的新闻来源形成直接竞争,但却不支付任何许可费来补偿那些原创内容的创造成本。
美联社认为,类似于“融文新闻”这样的新闻聚合器对美联社继续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新闻报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它们从不生产任何内容,却打着为公众提供优质新闻报道的“幌子”, 坐在办公室使用快捷键窃取美联社的优质新闻产品,分走了美联社的大批受众。
然而,面对这样的指控,“融文新闻”表示“十分惊讶”,它认为美联社“误解”了它的服务,称“融文新闻”只是像其他搜索引擎一样引导用户进入媒体网站。
美联社的维权之路十分曲折,其实在此之前,它也抗议过其他网站和搜索引擎擅自使用其新闻内容。2009年,它曾与谷歌就谷歌新闻指数进行了版权车轮战。这直接催生其后来以采取颁发许可证的形式处理内容转载问题。
法新社跟谷歌结下梁子
作为新闻聚合应用的早期践行者,谷歌新闻和传统媒体之间一直矛盾不断。
法新社曾与谷歌新闻进行过数轮版权撕扯,法新社起诉谷歌新闻在没有获得其授权的情况下,就任意使用法新社的图片、报道以及新闻标题。
法新社认为,谷歌新闻免费在网站上使用和发布它们生产的新闻,吸引了大批网民,这种做法严重侵犯了它们的知识产权,并提出索赔1750万法郎。因为用户不再选择去看法新社的报道,这使他们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新闻受众。
Buzzfeed称“找不到作者”
聚合与原创兼有的Buzzfeed同样面临麻烦的版权问题。不过,这看起来似乎是“正面案例”,因为Buzzfeed的苦恼在于,引用内容时无法找到作者。
虽然BuzzFeed 向路透社,美联社以及Getty Images 支付了相关费用,以便能够合法使用它们的资源库。但是,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趣图,诸如在Tumblr、Pinterest和4chan等平台上搜罗的图片,已经传播了很长时间,编辑也曾试图追踪原作者,但最后只能找到曾经下载过图片的人。对于这种图片的合理使用权,Buzzfeed称始终存在着无法解决的漏洞。
媒体维权,在正面交锋之前,还有背后赖以支撑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手段,此外,也有媒体选择“合作共赢”。
法律:欧洲国家版权政策更为严苛
面对自动抓取的新闻“乱世”,诸多国家不得不采取更为严苛的法律形式,以“重典”维护版权。
2013年,德国颁布了新版权法,这部更加严苛的版权法使出版商对自身内容拥有了近乎完全的控制权。
根据新法中的规定,搜素引擎和内容聚合商在未经媒体授权的情况下,不得随意使用抓取内容。这些公司必须要具有许可才能获得内容使用权。
西班牙2014年11月通过的新《知识产权法》(LPI)也针对谷歌和其他新闻聚合器做出了应对,主要是要求谷歌向出版商支付版权税。因为这部法律,谷歌关闭了Google News的西班牙版。
西班牙《知识产权法》增加了“聚合者税”(aggregator tax)的条款,俗称“谷歌税”。依此新规,谷歌新闻等新闻聚合者应向内容来源媒体支付版税。立法获得通过的理由是:由链接网站支付经济补偿,保护内容提供者即媒体不可剥夺的权利。
学者Miquel Peguera认为,这些法律举措“不仅覆盖到了一些非重要内容的出版问题,还动了聚合服务提供商的利益。”
技术:定位追踪和付费墙阻断非法转载
除了诉诸法律,媒体们也开始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维护版权。
如美联社推出的“新闻注册系统”(news registry),相当于为新闻作品设置“定位系统”,以跟踪新闻内容的引用、转载情况。当发现疑似侵权行为时,会以对话框作出提示和警告。
付费墙则是被更多国外媒体采用的技术方式。媒体产出的内容产品,最后很有可能是为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和移动聚合做嫁衣。而付费墙的设置使得新闻聚合器的无障碍“搬运”的幻想破灭,也让自身的编辑团队责任意识加强,“我们做的内容是有价值的产品”。目前,付费墙在欧美媒体界已成为一种惯例,诸多媒体公司都采取了这种形式。
网络监控、内容加密、分级管理等,都是媒体针对搜索引擎和新闻聚合器的“拿来主义”进行的技术切断。
对国内同行而言,在发表声明之外,或许更应从技术及行业规范层面推进。《广州日报》及《新京报》都曾发表声明,斥责未经许可的“爬虫抓取”是强盗行径,《新京报》更是指出,“搬运的不仅是新闻,更是版权”,直指问题核心。
或许,国内媒体会羡慕海外传媒生态,他们拥有更细化更严格的法律条款作为保障,然而,从技术层面来说,更新迭变是双向的,媒体自身也能不断发展出更完备的“防盗”手段,技术阻击或许更为可行。
看到这里,你意识到自己每天阅读的新闻推送竟然深陷版权纷争了吗?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长期加班 | GoPro转型 | 社交媒体 | 记者薪水 | 大神公关稿 | TED演讲 | 高温天 | VOX | 二战电影 | 美食剧 | FT易主 | 电竞主播 | 媒体团灭 | 秘密花园 | 卫报 | 华尔街日报 | 本土港媒 | 创业公司死法 | 新视野号 | Vice纪录片 |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